人正常的腳底是自然的弓形,但有扁平足者,腳底基本是平的,沒有明顯的足弓,站立時,腳底內側可以直接觸地。
扁平足(flatfeet),又稱平足畸形,是指先天性或后天性病因導致的足內側縱弓低平或消失,常常伴有后跟外翻,前足外展畸形。扁平足大多數無癥狀,少數伴有足踝部疼痛等癥狀,此時可稱之為“平足癥”。
平足癥,是以足內側縱弓塌陷為主要表現的足部畸形,同時伴有足踝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組疾病的統稱。
扁平足如果出現了癥狀之后,其實明顯直觀的表現是足弓塌陷。正常要印腳紋,可能只有前腳掌和腳跟著地能夠印出印來,但如果扁平足之后,可能整個腳底都會印出,癥狀除去外形之外還會引起關節力線發生變化而引起足踝疼痛,足踝疼痛往往是日積月累之后才會造成,但扁平足其實也是發育性形成的問題,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癥狀,隨著時間延長,力線變化而造成關節軟骨和肌腱韌帶損傷,出現疼痛表現,所以扁平足的表現早期、中期和晚期不同。隨著時間延長,扁平足出現疼痛和畸形的變化會越來越重。
扁平足的病因有先天性以及后天性兩個方面的影響。共同特點就是足弓低平或消失,患足外翻站立行走時足弓塌陷,出現疲勞或疼痛的癥狀的一種足畸形。
先天性的因素就是由于骨骼、韌帶和肌腱筋膜等發育異常所導致的,包括舟骨內融合以及垂直距骨,先天性足部韌帶肌肉松弛、外翻等情況。
后天性的因素,包括各種原因導致局部解剖位置的變化,長期有病臥床缺乏鍛煉,小腿和足部肌肉萎縮不能維持足弓張力,長期負重站立,體重增加,長途跋涉,過度疲勞,導致相關組織疲勞逐漸衰弱,足弓逐漸低平,再有長期負重站立,有足部骨病的情況,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結核等疾病,也會導致局部骨質破壞。再有脊髓灰質炎足內外側肌肉失衡,導致平足癥的狀態。還有小兒麻痹后遺癥、腦癱后遺癥等也可以引起的特殊的平足癥。
扁平足有以下幾個危害:
1、影響長期行走:行走后,可能出現足部的疼痛以及局部腫脹;
2、關節問題:長期行走可能會導致距肘關節脫位、跟骨外翻,以及關節的進一步退變,導致骨關節炎,從而引起患者的慢性疼痛;
3、撕裂:扁平足患者的骨結構不好,可能會導致韌帶撕裂、肌腱撕裂損害、跟腱撕裂,會加重扁平足的發生,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扁平足越來越嚴重。
足是整個身體力量的重要一環,承重過程中的受力方式、力學改變,也會影響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和脊柱。因此,扁平足會導致膝關節、髖關節、踝關節和脊柱退變的進一步加速。
當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扁平足的時候,一個檢查是包括查體,查體可以從內側足弓,如果內側足弓是坍陷的,從腳底板來看整個的是沒有足弓出現的,那么這種是扁平足的一個表現。
另外就可以從后面看,腳跟是往外翻的,從后面看可以看到更多的腳趾,那么這種也是扁平足的一個表現。
以上檢查,是通過物理檢查來的,那么如果是看結構是不是有問題,就需要通過X光片來判斷。X光片建議,大家如果是去醫院看扁平足,一定是要拍負重位的X光片,是要腳踩在地面上來拍照,這樣才能夠真實的反映出,腳在負重的情況下是不是扁平足,就要判斷距骨和第一楔骨是不是在一條直線上,這是一個很好的判斷手段。
扁平足可以由先天因素造成,也可由后天因素造成,一般先天性的無法預防,而后天性的可以通過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盡量穿寬松、舒服的鞋子等方法來預防扁平足的發生。
(1)穿鞋的時候盡量選擇寬松、較軟的鞋,可以用足弓墊墊足弓,對于預防扁平足效果較好。
(2)及時糾正能夠導致扁平足的其他原因,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
(3)足部疼痛的時候要進行適當的休息,而減少活動,也可以通過加強足部的肌肉鍛煉起到預防作用。
(4)如果有體重超重或者長時間站立、負重等情況,應該減重并且適量的進行工作,以減輕對足弓造成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