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間盤突出是椎間盤退變的一種病理過程,常見于頸椎病中。主要是指椎間盤(由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組成)尤其是髓核,在退行性改變后,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突出(或者脫出)于后方椎管內。此過程引起脊髓、脊髓神經根受壓或者受刺激,因這種機械性的神經壓迫和局部炎癥刺激而出現相應神經癥狀,稱之為頸椎間盤突出癥。
發病因素
1.年齡因素: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頸椎會發生退行性變化,頸椎的不斷老化會誘發頸椎間盤突出的發生。椎間盤老化是頸椎間盤突出發生發展中關鍵原因。
2.慢性勞損:這是一些辦公族成為頸椎間盤突出的高發人群的主要原因,慢性勞損是指各種超過正常范圍的過度活動帶來的損傷,工作姿勢不當,尤其是長期低頭工作者頸椎病發病率特高。
3.咽喉部炎癥:一些感染性疾病也是誘發頸椎間盤突出的重要因素,當患者的咽喉部或頸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癥時很容易誘發頸椎病癥狀出現或使病情加重。
4.一些先天性因素:這主要是青少年頸椎間盤突出患者的發病原因,一些青少年頸椎會有一些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體融合、顱底凹陷等情況都易于誘導頸椎間盤突出的發生。此外,發育性椎管狹窄更易于發生頸椎間盤突出,而且預后也相對較差。
5.精神因素:不良的情緒對人體健康是非常不利的,這種頸椎間盤突出的發病表現得尤為明顯。據臨床調查情緒不好往往使頸椎病加重,而頸椎病加重或發作時,病人的情緒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動和發脾氣,頸椎病的癥狀也更為嚴重。
臨床癥狀
疾病初期可因輕微勞損,甚至睡醒時伸懶腰而發病。以后的復發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其癥狀有以下四種:
1、單側上肢或手部劇烈疼痛或麻木,或無力麻木;
2、跨步無力、步態不穩,經常打軟腿;
3、頸部不適,疼痛伴肩部酸痛疲勞;
4、雙手麻木無力和步態不穩,容易跌倒。
檢查
1.X線攝片
X線檢查可見頸椎生理曲度減小或梯形變,病變椎間隙變窄,呈退行性改變。年輕病例,其椎間隙可無明顯改變。
2.CT
CT可準確的顯示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大小及形態,并能準確地判斷硬膜囊,神經根受壓情況及椎管有效矢狀徑,為手術和臨床非手術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3.MRI
MRI能更準確的顯示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大小及形態,并能準確地判斷硬膜囊,神經根受壓情況。相鄰椎體常有骨質退行性變的表現。常合并一個或多個椎間盤膨出。
診斷
頸椎間盤突出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檢查綜合診斷。主要的診斷要點是:
1.病史:脊髓受突出椎間盤壓迫,多數患者無明顯、清楚的感覺障礙平面,其原因可能為脊髓腹側前動脈供血受到影響所致。
2.體征:在頸椎間盤突出癥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陽性反應被認為是典型的錐體束受損的體征。頸部不適,步態不穩。
3.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可見頸椎生理曲度減小或梯形變,病變椎間隙變窄,呈退行性改變。CT檢查可準確的顯示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大小及形態,并能準確地判斷硬膜囊,神經根受壓情況及椎管有效矢狀徑,MRI是臨床上對于頸椎間盤突出癥針對性較強的方法,該方法可直接顯示頸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大小、類型、受壓神經、硬膜囊及神經受壓的程度等,為病情的診斷、治療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